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云课堂 > 课后贴花 > 正文

互联网企业以并购等方式消灭、欺骗、侵占中小型企业技术成果的典型案例

【作者:张鑫豪、汤博 | 编辑:王艺萌 | 发布日期:2022-02-07 】

一、腾讯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腾讯在做游戏这方面做出了很多为人喜爱的游戏,并且早期的腾讯非常擅长跟进一个已经成熟的游戏模式,然后在这个游戏模式上把游戏改编得更适合自己QQ上的用户,最后再把游戏卖出一个还不错的价钱。简而言之就是山寨并且超越原版。比如cf和cs、飞车和跑跑卡丁车、地下城和龙之谷、微信和米聊……

从腾讯的起家来看,腾讯就是一家很会模仿的公司,腾讯是以模仿icq而创建的即时通讯软件OICQ即现在的QQ一举成功的,他能够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懂得变通懂得适应。这是腾讯在借鉴他人创新成果上的优点。同时以即时通讯软件起家的腾讯,他所拥有的用户量具有先天的优势:qq和微信具有大量的用户群体。

另外还有现在的腾讯作为一个大公司的优点,很简单,资本。为什么很多腾讯所做的游戏都能获得成功。第一,作为一家大公司,它拥有很多的资源。腾讯的技术,美术,策划可能都是中国最好的。可以做的比原创的游戏要更加精美更加舒适。第二,还是钱,对于腾讯来说,一款国内、低成本、现象级的原创游戏,很有可能撼动目前的市场分布。一旦发现这样的作品,腾讯会给你两条路:第一,收购你。第二,你不卖,那好,我出一个同款微创新竞品,咱们对着烧钱,谁先死谁拉倒。到时候谁的公司垮了,已经培养起来的用户只能找相似的游戏继续玩,等于是替对手培养了用户。

这让我们引发以下思考:资本并购中小企业对普通人、企业家、社会一定会产生消极影响吗?并购行为真正引发担心的是什么,是扰乱市场,是降低创新性,还是形成垄断(人才垄断、资本垄断,还是数据垄断)?互联网企业凭借资本一定会能够形成垄断或者打压吗?如何真正的解决并购所引发的消极影响,简单的抵制并购就一定可以消除影响吗?

二、脸书案例分析

2020年12月9日,美国联邦委员会(FTC)正式对脸书提起诉讼,对其指控之一即是猎杀式并购-通过2021年收购Instragram与2014年收购WhatsApp,消灭竞争威胁,控股垄断地位。这是美国第二大反垄断案,仅次于不久前的美国司法部诉讼谷歌案。脸书对创业企业的收购素以彪悍著称,一旦发现潜在对手,就毫不犹豫地通过收购来消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由于这种收购,才导致了脸书今天的垄断地位;也正是由于这样,很多人认为应该禁止这种收购行为。

创新者的窘境是由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的著名理论。按照整个理论,对于市场上在位的大企业来说,最为可怕的威胁是那些进行“颠覆性创新”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在边缘市场进行突破,大企业在开始时感受不到他们的威胁。这种发生在边缘领域的创新很有可能会出现高速成长,最终演变成为一股革命性的力量。

自从脸书成为了社交媒体领域的巨头之后,扎克伯格就一直十分提防边缘领域的创新,生怕那些并不起眼的小企业会迅速成长起来颠覆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对于这些潜在的竞争对手设计了一套完备的防御策略。一旦发现某个新兴的企业会在未来对其造成威胁,会立即尝试对这个企业进行收购。一些企业可能会拒绝脸书的收购。为了对付这部分对手,脸书会尝试开发与对手功能类似的应用,与其展开竞争。扎克伯格曾明确指出,脸书必须确保对潜在竞争对手功能的“克隆”和对其本身的并购,以此“确保脸书本身有更多的用户,同时不让竞争对手站稳脚跟”。

根据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的《数字市场竞争调查报告》,从2004年成立至今,脸书至少收购了63家企业。其中的绝大部分不是以单纯的盈利,或者弥补自己在业务上的不足为出发点,而是以消灭潜在对手,将潜在的竞争扼杀在摇篮当中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很多收购当中,脸书甚至愿意承担远高于市场估值的价格,并在并购后,则会容忍并购对象在较长时间内的亏损。

2013年,脸书花费1.2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以色列的移动应用分析公司Onavo。进行这一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发起的互联网普及计划Internet.org提供支持,因为Onavo公司的VPN产品可以帮助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用户获得更为便捷、流畅的上网体验。

事实上,脸书收购Onavo的目的并不是这么冠冕堂皇。脸书更感兴趣的是Onavo的两个功能:“Count”和“Extent”。从设计初衷来看,这两个功能是帮助用户优化自己的手机资源配置,但在完成这一目标的同时,它们也可以获取和记录用户对手机内所有应用的下载和使用状况。

这些信息将可以被用来帮助“加强对用户行为和市场趋势的相关分析,并通过这些数据来提升对目标受众的广告效果”,但很快,脸书发现了这些数据可以有另一个功能—识别潜在的竞争对手。收购Onavo之后,脸书构建了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最成功的一次应用是2014年脸书对WhtasApp的收购。当时,市场上与WhatsApp功能类似的应用有很多,很难去识别哪一个会对脸书构成潜在威胁。脸书借助早期预警系统对所有月活跃量在9000万以上的移动应用进行了分析,最终锁定了WhatsApp为头号威胁,并对其进行了收购。

2018年,苹果以Onavo非法搜集和使用用户数据为名,下架了这一应用。2020年,脸书以4亿美元收购了在线动图搜索引擎Giphy。这一搜索引擎,可以允许用户进行动图的跨应用搜索,因而可以帮助脸书监控各社交软件的活跃状态,以及内部信息的交流信息。

三、并购行为深度解析

围绕这种类型的收购,有很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类收购可能会对市场的竞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并购的反垄断审查时就应该予以禁止。另一观点认为,这种类型的并购其实并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属于正常的企业竞争。

1.并购的影响

大型科技企业通常采用平台模式,其提供的服务有时会采用免费模式,因此单边效应很难被测定。平台模式的采用也会导致市场的高度集中,而在原本就“一家独大”的市场上去讨论协同效应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一是这种类型的收购会不会扭曲市场上的竞争,导致创新和创业被抑制。二是并购后,企业会不会利用被收购方的数据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力量,从而对市场产生进一步的损害。

2.对创新和创业的影响

第一个机制是所谓的“猎杀式收购”,即发起并购的企业在并购发生后,处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搁置被并购企业正在进行研发的项目,甚至雪藏其已经取得的成果,这可能会影响市场上新产品的推出。第二个机制是,当预计到自己的创业成果会被大型科技企业收购,创业者的积极性可能会降低。第三个机制是,大型科技企业对创业企业的收购可能会影响资本市场对于新创企业的信心,导致新创企业难以在市场上获得融资,从而间接对创新创业造成扼杀。类似的影响固然可能会存在,但在具体的案例中,却未必一定会发生。

3.猎杀式并购

关于大企业的“猎杀式收购”的讨论最早来自于制药企业。有三位经济学家曾在经济学界的顶尖刊物《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一篇论文,在论文中,它们对制药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制药行业的并购中,至少有5.3%会产生所谓的“猎杀”后果,也就是被并购企业的研发项目会在并购后被搁置,已有的研究成果会被雪藏。这种现象更多的会发生在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存在业务竞争的环节——如果发动并购的一方已经在市场上推广了某种药物,那么被并购方与该药物存在竞争的研发将会被暂停。这种效果的存在会对药品市场上的创新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会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在市场上,数字经济和制药行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总体上看,制药行业的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这些创新的投入巨大,而一旦企业获得了创新上的突破,就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等方式来对这些创新进行保护。此外,在制药行业,进入资质非常高,因此企业对于竞争对手的识别是很容易的,即使发现了竞争对手,它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所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制药行业,企业有很大的动力去维护一种旧有的产品,也有能力去雪藏一件既有的创新。

在数字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创新是模式创新。例如,无论是Snapchat还是WhatsApp,从技术上讲,它们都不难实现,只要知道了它们的模式,像脸书这种企业很快就可以仿制一款与之类似的产品。相比于制药企业的硬技术,这些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它们的模式本身,以及通过这些成功的模式迅速积累起来的用户规模和数据。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即使被大型科技企业收购了,后者也不可能将它们雪藏或者消灭。恰恰相反,一般来说,如果创业团队本身不愿意解散,那么收购方通常会整体保留这个团队,并且会对其投入更多的资源,确保它们的运作和研发。脸书在并购Instagram之后,就基本保留了Instagram的团队,并给予了他们较多的自主性和很多的资源。这些支持都保证了Instagram虽然被收购,但其服务并不会因为收购而消失,事实上,它还一直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品牌存在于市场上。退一步讲,如果某个创业企业的服务真的在并购后被消灭了,那只要这个服务本身是有价值的,市场上出现一个类似的模仿者也是很容易的,这一点和制药市场有着十分本质的区别。

四、并购行为的影响

1.对于创业信心的影响

“养猪”的企业家未必就是没有责任心。事实上,它们可能有更高的追求。例如,马斯克在起家时,如果不是果断选择将自己创建的X.com与PayPal合并,又在适合时刻出手了PayPal,那么他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创办后来的特斯拉,更没有机会去着手探索星辰大海。

对于那些视企业为孩子的企业家,这样的收购无疑是横刀夺爱,会对其创业信心造成很大的打击,但对于那些视企业为猪的企业家,被收购本身或许就是它们所希望的。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大型科技企业的收购可能会打击一些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但与此同时,它也可能激发另一些企业家的创新热情。而从动态的角度看,这两种效应中,后一种可能是更占优势的。

2.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收购的出现可能会加快投资者资金获取回报的时间,从而增加它们对初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对于投资者来说,它们的目标主要是获得收益,实现变现,至于这种变现是通过上市还是其他的方式,它们并不会特别的在乎。当存在大型科技企业的收购时,很多的创业企业事实上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退出渠道,这使得投资者变现变得更为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会更倾向于对有价值的新创企业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大型科技企业本身事实上也扮演了投资者的作用。尽管从理论上讲,这些大型科技企业本身完全有实力去探索很多新业务,但在实践当中它们更愿意发挥创业者对的积极性,把这些业务交给新创企业去做,自己则主要通过财务投资来进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收购的存在事实上保证了大型科技企业的投资热情,让它们有更大的积极性来扶持新创企业。

3.并购引发的数据垄断

人们对于大型科技企业并购的另一忧虑是源于其对数据的控制。在脸书的案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这种影响。脸书对于Onavo的收购,让其具有了更好监控对手的能力,使得其“数据驱动”的并购策略成为了可能。脸书试图打通Instagram、WhatsApp等的底层数据,以求综合利用其数据优势来提升自身广告效率的尝试,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一些人认为,为了避免大型科技企业通过并购来实现数据垄断,应该对这些并购予以阻止。不过,是否由于这些忧虑,就要对大型企业的并购采取过于严格的态度,这一点却值得商榷。

一方面,脸书借助Onavo来监控对手,从而对对手实行有针对性的打击确实有可能对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策略的实现其实未必需要对Onavo进行并购。事实上,市场上存在大量的第三方咨询机构,都对各种应用的下载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因此,即使脸书不收购Onavo,它也可以借助于这些机构来了解对手的动态。

另一方面,脸书打通Instagram和WhatsApp底层数据的尝试确实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在理论上还有很大的争议。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脸书尝试打通Instagram和WhatsApp底层数据的时候,距离对他们的并购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这种打通其实更类似与脸书内部业务数据的融合。

4.综合分析

尽管脸书凭借其并购所得的企业的数据扩展了自身的市场力量,并采取了相应的反竞争行为,但这些负面效应应该很难通过事先的并购控制来实现。

针对这一问题,与其在事先通过抬高门槛来抑制各种负面影响的产生,倒不如采用一些对事后的管控。例如,在企业进行并购时,规定其在一段时间内不准讲被并购对象的数据与自己的数据打通。或许通过这样的方法,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并购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尽可能的抑制其负面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