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因其募资金额大、流通程度高等特点,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后迫切寻求的一种融资方式。但与此同时,为了规范市场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都对企业IPO有着严格的规定。于是,有些尚未达标但又亟需资金的企业可能就打起了别的算盘,试图通过财务造假来早日迈入IPO的大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企业“眼红”的IPO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IPO简介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全称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指某企业首次向社会公众出售股票的发行方式。那么,企业是如何通过重重考验完成IPO之路的呢?
一般来说,在主板(中小板)上市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股份制改制:部分拟上市企业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经营,需要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二)尽职调查与上市辅导:需聘请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尽职调查,来评估是否能达到上市条件。同时,企业需要和聘请的保荐机构签署辅导协议并到证监局备案,辅导结束后保荐机构要给企业出具监管报告;
(三)材料准备与申报:在指标满足上市条件后,需要准备招股说明书、近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法律相关报告、发行人设立文件等相关材料,经过保荐机构审核后推荐给证监会;
(四)发行材料审核:中国证券会在5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文件进行受理,之后经过反馈、预披露、初审会、发审会等环节,最终决定是否核准该企业上市;
(五)发行与上市:通过证监会核准后,企业需要公布其招股说明书,通过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并向公众投资者进行推介。同时,应向证券交易所提交相应材料,等待审批上市。
而在2018年宣布设立的科创板和4月27日刚通过改革方案的创业板则试点了注册制的上市方式。
二、IPO财务指标要求
在了解IPO的全套流程之后,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容易被企业做手脚的财务指标都必须满足哪些要求~
根据证监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股票发行人需要满足特定的净利润、净现金流、营业收入等财务指标。其中,在主板(中小板)上市的财务指标要求如下表所示:

而在2019年6月正式开板的科创板,是为了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设立的,所以对IPO上市的门槛有所降低,甚至满足一定条件的亏损企业也能上市。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发行人申请在科创板上市时,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

此外,近期通过改革方案的创业板对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进行了修订并征求意见,其中针对一般企业、红筹企业和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分别设定了三套上市市值和财务指标要求,具体如下表:

(注:红筹企业是指注册地在境外、主要经营活动在境内的企业)
三、IPO与财务造假
企业通过IPO筹资不仅没有还本和定期付息的压力,而且其用途限制远小于常规的贷款融资。此外,企业在上市后知名度会大大提高,上市带来的财务透明度还能够在债务融资方面帮助企业降低门槛。
诸多好处让企业家们对IPO分外眼红,但由于IPO对财务指标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些企业为达到发行条件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如云南绿大地、欣泰电气和万福生科便是如此,虽然瞒得了一时的审批,但终究还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文章转自:摩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