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今日关注 > 正文

从复式簿记法到区块链技术

【作者: | 编辑: | 发布日期:2020-05-21 】

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经济关系之一就是交易。为了快速、有效且低廉地开展日益复杂的交易活动,人类社会不断改进记账方法和账户体系。迄今为止,人类最为重要而且成功的记账技术是诞生于15世纪的意大利、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复式簿记法。

一、记账技术的历史演进

公元7世纪,印度人创立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不仅便利了计算,而且简化了记账技术。825年左右,被称为“代数学之父”的花拉子密的著作《印度的计算术》首次向阿拉伯人介绍了印度数字及其符号。不久,这些数字符号被阿拉伯商人带到了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

967~970年,法国兰斯大教堂附属学校的校长吉尔伯特前往西班牙学习阿拉伯人的数学知识,并利用阿拉伯数字和十进制,改进了罗马以来欧洲人使用的算盘,为欧洲的计算和记账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1202年,意大利比萨数学家李奥纳多·达·比萨(又称斐波那契,1175~1250年)所著的《计算之书》把其在北非阿拉伯商人那里学习到的阿拉伯数字及其记账技术带到意大利,他认为“这些印度数字符号加上‘0’不仅可以书写任何数字,还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1494年,意大利学者卢卡·帕乔利系统地总结了威尼斯商人使用了近200年的“复式簿记法”,即:所有贷方必须记录在分类总账的右方,所有借方必须记录在分类总账的左方。分类总账的每项收支都必须记录两次。通过复式簿记,一个商人可以清晰地了解他的“整个商业经营状况,否则商人的钱会像苍蝇一样乱飞——即商人将遭受损失”。

帕乔利总结的复式簿记法是商业史上最伟大的进步之一,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到1800年,意大利、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瑞典、丹麦、葡萄牙、挪威和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先后出版了复式簿记法教材,用于培养会计技术人才;第二,到1900年,复式簿记法成为许多大商人(包括相对稳健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记账技术,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现代职业——专业会计;第三,复式簿记法为欧洲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和新兴商业组织——股份公司的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沿用了几个世纪的复式簿记(我国也称之为“复式记账”)逐渐衍生出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常常拥有多种账户,如我们常用的证券账户、养老账户、公积金账户,以及当前盛行的各种电子货币账户,这些账户的基础是银行账户,即由银行统一登记各种借贷行为。

二、区块链的发展和应用

2008年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以银行账户为基础的现代账户体系的漏洞和缺陷。同年,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区块链”概念,并在2009年创立了比特币网络,开发出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区块链开始广为人知。

(图片来源:百度文库)

物联网使得交易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易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完成。机器依赖于由代码和算法组成的程序运行,在以计算机代码为通用语言的数字世界里,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可信交易可以极大提高执行效率。这就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账本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基础。

什么是“区块链”?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区块链”是安全、透明和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及分布式账本技术为记录社会经济活动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第一,分布式账本是基于分布式共识算法建立的,记录的是数据流,而不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第二,由第三方记账,不同于复式簿记法的各自记各自的账;第三,共享记账,所有人在同一个账本上共享共管账目信息;第四,它是一个全信息的账本,不仅记录资金流,也记录信息流,所有痕迹都可以共同记在一个账本上(即同一个全局的数据库里面)。

区块链账本之所以可行,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种技术及其结合:(1)点对点分布式技术(peer-to-peer,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它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仅仅依赖少量服务器。P2P技术的优势比较明显:通过在多节点上复制数据,点对点分布网络增强了预防故障的可靠性,在纯P2P网络中,节点无需依靠一个中心索引服务器来发现数据,系统也不会出现单点崩溃。(2)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是指在加密和解密两个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秘钥。在这种加密技术中,每个用户都拥有一对钥匙:公钥和私钥。在加密过程中使用公钥,在解密过程中使用私钥。公钥可以对全网公开,而私钥则需要用户自己保存,这样就消除了对称加密中密钥需要分享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因此与对称加密技术相比,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安全性更好。(3)哈希算法。哈希算法又叫散列算法,是将任意长度的二进制值映射为较短的固定长度的二进制值,这个小的二进制值称为哈希值。对于任意给定的消息,计算其哈希值比较容易,即把一段交易信息转换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字符串,它是一种单向密码体制,即一个从明文到密文的不可逆映射,只有加密过程,没有解密过程,因此从哈希输出无法倒推输入的原始数值,并且当输入有微小不同时,哈希运算后的输出会产生很大改变。(4)共识机制。共识机制就是区块链中每个节点共同遵守的规则或算法,是实现互信的基础,由于区块链节点是各处分散且平行的,所以必须设计一套制度来维护系统的运作顺序与公平性,统一区块链的版本,并奖励提供资源维护区块链的使用者,以及惩罚恶意的危害者。这样的制度,必须依赖某种方式来证明,是由谁取得了一个区块链的打包权(或称记账权),并且可以获取打包这一个区块的奖励;又或者是谁意图进行危害,就会获得一定的惩罚,这就是共识机制。

区块链结合了以上几种技术。当有交易行为发生时,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验证交易信息,节点将交易数据通过点对点分布式技术广播给其他节点,每个节点都会收集交易数据,经过一段时间,将收集到的交易数据两两向上进行哈希计算,得到根哈希形成区块,根据共识机制和投票机制等系统算法,选出有记账权的节点记账将区块上链,区块通过记录上一区块的哈希值链接起来,形成链式数据结构,就是区块链。

与现有账本体系相比,分布式账本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是区块链账户的开户不一定需要去银行柜台提供个人资料及接受银行的资料审核。在公共区块链上开通账户不需要任何人的许可,只需使用非对称的加密算法生成一对密钥,账户就可以开通。二是加密账户体系实际上是计算机程序,是串代码对这个账户进行编程,使它智能化。三是分布式账户已经法人化了,唯一能够证明你持有加密币的权属就是私钥,无需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协助个人确认数字货币的权利(产权)。四是开户者无特定对象。在加密账户体系上,个人可以开账户,机构也可以开账户。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在未来互联网上万亿台传感器等设备上开设自己的账户,这是分布式账本与银行账户最大的不同。五是分布式账本是无中心化的、依赖数学规则的记账方式。现有体系需要记账的确认者,但区块链账本不需要。区块链是多方的共同账,一个账本由大家共同维护,从而使信息完全对等透明。

区块链的应用需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首先,多方参与。没有多方参与的区块链应用是伪需求,或者是为了区块链而应用区块链。因为如果没有多方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至多就是把区块链当作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就丧失了价值和意义,而且会因此增加额外成本,损害效率。多方参与有助于各方利益博弈,有利于区块链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把链上的数据使用权与记录权分离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最核心要点。由于缺乏风险控制意识,现实世界里往往是谁使用数据就由谁记录数据,这样就会导致使用者记录的数据偏向自己的利益。比特币之所以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技术因素是虽然挖矿节点记录下了所有的数据,但是如果需要应用节点上的数据,那么只有拥有私钥的人才能操作,这就是数据使用权与记录权的分离。最后,数据上链的真实性。数据不真实一般是由于误操作或人为恶意输入导致,如果上链的数据不真实,那么防止数据被篡改也就没有意义。保证数据真实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尽量避免人为操作,而依靠技术手段生成数据。

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之一就是与物联网的融合。目前较多采用的中心化方式发展物联网会带来巨大弊端。首先,大量设备信息将会被大公司垄断。其次,大型数据存储点将会成为黑客盗窃的目标,带来大量而且严重的安全问题,如黑客入侵物联网系统,可以控制他人的房子、汽车、手机、家电,甚至可以控制城市交通系统、医疗设备等。目前看来,应用区块链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案。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没有一个中心实体能够控制可扩展性强的物联网世界。从物联网自身结构来看,我们可以探索将区块链的分布信任概念应用于管理物质世界的新方法。如果所有参与联网的设备对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进行管理,区块链成为这些设备间用以辅助交易处理和协调的框架,那么去中心化、自主运作的设备组成的物联网就可以实现。

区块链最广为人知的成功应用就是比特币,因此会让很多人产生认知误区,认为区块链技术只适合应用于数字加密货币领域。事实上区块链去中心化、防篡改、信任共识等特点使得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成功应用于数字加密货币领域,在与数据存储、数据鉴证、仓储管理、食品溯源等产业结合中也存在广泛的应用场景。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物联网与区块链的融合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转自:财务与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