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4日,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47期名家讲坛在经管楼202会议室如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狄愷副主任。在曾雪云教授的主持下,狄主任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间段向我们讲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历史。
狄主任首先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相关情况。该阶段的会计核算制度具有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服务的特点。狄主任从会计制度处的建立讲起,向我们介绍了改革开放前会计核算制度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五十年代初向苏联学习,强化了会计为计划经济服务;“大跃进”时期简政放权,出现了以表(单)代账、无账会计的现象,致使会计制度被破坏;六十年代初遵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明确了会计在财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文革时期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财务会计工作拨乱反正。狄主任将改革开放以来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断恢复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发布实施;重新修订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会计核算制度;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两则两制”改革,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十三个行业会计制度;2000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至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并且已经实现与欧盟、英国、瑞士、俄罗斯(部分等效)和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的等效,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企业走向国际以及中国加入WTO都促使我国加强会计的国际协调。关于会计准则,狄主任分享了自己的两点体会: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并非只能是准则或者只能是制度;会计标准不存在绝对优劣之分,而是需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同时,狄主任也提出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四点想法:对于境内外相同的交易和事项,在交易的环境和实质相同的情况下,应当采纳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会计处理;对于形式上相同而因我国特殊的环境而造成实质不同的交易事项,应当根据交易的实质规范企业会计处理,作出特别规定;对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广泛存在而在我国尚未出现,或刚刚起步的交易和事项,将做好研究和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采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会计处理;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特有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的交易和事项,将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会计标准。
最后,狄主任对同学们提出期望:当下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对传统会计工作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同学们身处新技术的前列,应将所学知识与技术融合,探索新经济业务模式下的会计理论研究。
分享结束后,徐雪宁同学基于时代背景,向狄主任询问了新技术对会计的冲击。狄主任介绍,目前,正在加强企业会计准则前瞻性研究,主动应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积极谋划会计准则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曲扬同学对狄主任阐述的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介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中国最终是否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全面采取统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狄主任以从中国国情出发为原则,阐述了“持续全面的趋同,但不是等同”的原则。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面向新时期的起点之年,更是弘扬红色财政、红色会计、红色金融的一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狄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历史,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下午13时整,与会师生对狄主任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本次名家讲坛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