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栏访谈 > 专家学者 > 正文

第二期嘉宾 王卫东教授

【作者: | 编辑: | 发布日期:2019-12-23 】

2019年12月23日下午3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和应用经济学专业的陈泓旭、朱赫、梁競文、王玉霞同学组成了访谈团队对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处长、博士生导师王卫东教授进行了采访。

39B28

一、您如何看待意识形态教育改革?

访谈者:北京邮电大学是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也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形势下,针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和诸如“思政进课堂”的教改,老师和同学们应该做怎样的努力呢?

王教授:学校与之相关的工作已经开展并仍然在持续进行当中。在现今的局势下,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在高等教育当中是国家和各方面都很重视的环节。在学校工作方面,首先加强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老师们也在备课方式、授课方法的创新和引进方面都做了十足的努力。以不久前北邮首次实现5G全息远程互动教室的项目为例,《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在运用该新型教学方式的情况下收获的效果喜人,这说明了思政相关课程在新的教学手段下表现了其鲜活的一面。除上述之外,学校工作的重点还在于课程思政,单单去年就订立了十几个教改项目。从目前的工作进度来看,我校的老师们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最重要的是把教师们的一些正确思想结合于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展示,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宣传。在实际授课中,运用一些生动而且贴近生活的实例,结合多年来党和国家的革命实践、经济工作建设的实践以及政治工作的实践来让同学们更好的去了解这些课程的内涵所在。就我们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把生活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学们也更加乐于思考并且善于发现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例子,如长征中通信对我党革命工作的一些帮助。每当谈及这些时,会激起同学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上课的精气神就更加足了。

二、您认为学生如何做才能跟上教改进程?

访谈者:00后大学生应该做怎样的努力去跟上当今的意识形态教育进程?

王教授:首先要自己主观接受。我认为青年学生们要有民族自豪感,要有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要去思考发展历程中国家建设带来的好处。如果内心自然而然地存在排斥感,必然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众多问题,我们现在的国家建设中的确还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主流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一百年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开始强大起来了,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回想我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那时候的我甚至不敢想象自己可以乘着飞机出国,而现在,很多同学在大学时期就已经实现了,甚至还有更早的,这虽然只是一个行为的变化,却也恰恰体现了我们的进步。过去闹饥荒的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而现在粮食对于我国已然不是问题。我国的扶贫工作使人民生活得更美好,使得我们的人民不会像现在世界各地仍在面临着战乱的很多国家的民众那样还在为生存而奔波。

三、您如何看待本科生跨专业学习

访谈者:王教授,您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移动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领域。北邮的同学们普遍对这些相关的专业和技术都有兴趣,甚至有些同学还有转专业的经历。针对许多同学想转专业却没有把握好机会的许多实际情况,请问学校是否鼓励本科生进行跨专业课程的学习?

王教授:学校是鼓励同学们进行跨专业学习的,不仅学校支持,国家也是鼓励和肯定的。就目前来看,学科、知识类型的交叉,往往会让人萌生出不同角度的创新,学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鼓励同学们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学校未来也会加强辅修专业的建设,结合北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学校将会以一些重要学科,如通信、电子、计算机等作为辅修学科。即使情况如此,但对于辅修课程,我对同学们的建议首先是“量力而行”,其次就是要对该学科有兴趣,能够把课程和兴趣结合起来为优,不要单纯地为了良好的就业前景而去选择辅修课程。同样需要考虑的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国家是否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不要仅为了就业这么一个狭窄的角度,因为找工作对北邮人来说目标太低了,作为北邮人,我们应当学会从国家、行业的层面来思考问题。

372E4

四、您对师生课堂交流方面有何建议

访谈者:现在少量存在着老师在台上讲、同学却在台下用手机悄悄学习的状况,在本科阶段如何与老师进行交流,以及您认为现今师生课堂交流方面应该怎么做?

王教授:这个问题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我的学生时期,即三十年前,十年动乱结束走入正轨不久的时候,师生互动相对比较少,那时的老师以教学为主。而现在很多老师都会有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也承担着国家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知识的领悟和过去不一样。以前老师很多是就着课本讲解,而学生上课却更加专注,因为那时候学生受到的诱惑较少,单就知识传授而言,上课效率比现在高。当今时代,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掌握了那么多知识,应该比过去的老师更有方法把知识展示出来,同时还能把更大的信息量传授给学生。例如过去上电子电路的课程,可能就是传授电路知识,而现在的讲解会更具体形象化,过去是灌输型,现在属于交流型,善于运用现在的信息手段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五、您期待怎样的课堂模式

访谈者:王教授,您所期望的课堂模式是怎样的?

王教授:我喜欢课堂上有丰富的场景,比如“卖一个关子”留下悬念,这不一定需要得到同学正确的回答,而是需要同学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应当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如果老师是船长,同学们就是船员,密不可分,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论何种课堂形式,最重要的是同学们的倾听和思考,因为每个老师对课程的理解都是有着一定经验的,课堂的倾听应当比自学更加容易理解知识。

六、您对学术精神的看法

访谈者:过去和现在都始终在弘扬着学术精神,当提到“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样的学术精神时,

王教授:时代在变化,中国也处在上升期,中国在超越老牌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工作节奏和工作强度难免会加大,我们的教师团体,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加紧追赶的步伐。我年轻时和现在思考方式就存在着变化:“在其位谋其职”,是老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做好培养人的工作;做科研,就要搞好研究;负责行政工作,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有时需要牺牲自己的科研,有时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也有一定影响。工作上不能太功利,对教师这个职业而言,这门课既然上了,那么作为教师,就要琢磨怎么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把关注度放在职责上。但也不能太“佛系”,不能没追求,要有使命感。为什么我们的国家现在发展持续向好,就是因为老一辈人在不断地努力。站在新起点,青年学生这一代人未来承担的责任会更大,依然要不懈地向上追求。

七、您对青年学生的期待

访谈者:王教授,做学术研究、行政工作的动力来源以及对青年学生的期待是什么?

王教授:我前行的动力就是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抱有着的希望与信心,我渴望着中华民族持续强盛兴旺,所以致力于努力工作和探索,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事业和家庭都建设好,事业是看得见的成果,千万个家则是组成了我们的这个国。青年学生们要有更加高尚的追求,不要仅仅满足于物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要有自控能力,也要集中精力进行实干;最重要的是坚持锻炼身体,强健自己的体魄,牢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才能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心中伟大的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