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云课堂 > 课后贴花 > 正文

从“双十一”购物节谈价格歧视问题

【作者:李欣然 | 编辑: | 发布日期:2020-03-16 】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又让快递多到溢出。

十余年前被创造的双十一,交易额从最初的5200万一路上涨。今年,天猫双十一交易总额达2684亿元。

创办这样一个购物节对资本到底有什么用?从前我以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引流和增加销量,在查阅一番资料后才发现,双十一其实是资本为了更好地实现价格歧视而采取的手段。

价格歧视体现了资本的存在意义——逐利。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资本需要既卖贵的又卖便宜的,从富人和穷人手里都赚钱。极端一点就是同样的东西,卖给富人的价格高,卖给穷人的价格低,这就是价格歧视。

为了价格歧视谋取利益,最大的问题是区分谁是穷人谁是富人,这样才能实现两重定价。双十一逐渐花哨的各种优惠规则,正是让消费者定位自己的消费段位,然后以一种近似主动的方式实现价格歧视,最终目的是让资本从消费者手中榨取更多的利润。

比如同样一款耳机,平时定价5000元,有三类不同消费段位的人都想买到它。

A类消费者预算只有4500元,于是他在双十一之前开始就研究各平台的优惠规则,在双十一当天凭借花很多时间积攒的优惠券、满减津贴和引流奖励,以4500元的价格买下。

B类消费者预算在4500-5000元之间,但是他没有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而只是在双十一这一天花一个小时对比研究各平台规则,最后以4800元买下这款平常5000元的耳机。

C类消费者预算5000元以上,不在乎双十一这样的优惠活动,也不会为了省一点钱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规则,于是他随意搜索了一下,以虚高的价格5500元拿下了这款耳机。

经济水平相对有限的A类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如果没有双十一,在4500元的预算下他们大概率不会去买5000元的耳机,这样商家就永远赚不到A类消费者的钱。

但是双十一以时间和精力的价值为尺度筛选出了不同段位的消费者,让商家成功地从A类消费者身上榨取利益,完成了以价换量。甚至还精确地区分了A类和B类消费者,从预算稍为充足的B类手中多赚了300元。而没参加双十一的C类消费者直接被压榨了消费者剩余,让资本比平时多赚了500元。

结课感言

为了做好本次结课作业,我关注了平时没有额外注意过的领域,学到了很多有趣的新知识。这次视频仅仅介绍了经济领域的一个名词,还有一些想延伸的内容囿于精力没有加上,而这门课对我的启发还远不止于此。感谢每周辛勤上课的老师!